秋分时节“好”养生
秋分时节养生之道
一、饮食养生
滋阴润肺
秋分干燥,易伤肺津,饮食上应多选择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。百合是此时的佳品,可熬制百合粥,将百合 30 克与大米 100 克、银耳 15 克一同洗净,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 40 分钟左右,直至粥品浓稠,食用后能缓解咽干、咳嗽等症状,还能宁心安神,改善秋分后可能出现的睡眠问题。
梨也是不可或缺的,除了直接生食,还可做成秋梨膏。选取新鲜雪梨 5 个,去皮去核榨汁,将梨汁倒入锅中,加入适量蜂蜜 100 克、冰糖 50 克、贝母 10 克,小火慢熬,期间需不断搅拌,防止粘锅,熬至浓稠如膏状,每日取一勺约 10 克冲水饮用,润肺止咳、生津利咽的效果显著,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。
平补脾胃
秋季脾胃功能相对较弱,需要适当调养。南瓜性温味甘,入脾、胃经,可将南瓜 500 克去皮切块,蒸熟后直接食用,其香甜软糯,滋养脾胃,增强消化功能,为身体吸收营养提供助力;也可煮成南瓜汤,把南瓜块与适量清水放入锅中,煮至南瓜软烂,汤品呈金黄色,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。
山药更是健脾益胃的明星食材,清蒸山药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,选取山药 300 克,洗净切段,放入蒸锅中蒸 20 分钟左右,熟透后蘸少许白糖食用,口感清甜;还可与排骨 200 克一起煲汤,排骨焯水后与山药块一同放入砂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 1.5 小时,让汤品既美味又具养生功效,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带来的消化压力。
二、起居作息
早睡早起
秋分后白昼渐短,黑夜渐长,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,早睡早起。早睡可助阳气收敛,早起能使肺气得以舒展,一般建议晚上 10 点前入睡,早上 6 - 7 点起床,保证充足的睡眠,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,提升精气神。为了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,可以提前拉好窗帘,调暗灯光,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,让大脑逐渐放松下来,更快进入睡眠状态。
适时添衣
早晚温差较大,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。早晨出门可多披一件外套,防止受寒;中午气温稍高时,适当减衣,避免过热出汗,以免秋风侵袭引发感冒。尤其要注意脚部、颈部、腰部等部位的保暖,这些部位易受风寒,像穿上厚袜子,选择保暖性好的高腰款式,能有效温暖脚部;戴上围巾,不仅能护住颈部,还能为整体造型加分;系上一条宽腰带,加强腰部保暖,预防腰部疾病。
三、运动锻炼
适度运动
秋分时节适宜开展一些舒缓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等。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,以意领气,能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,增强心肺功能。初学者可以参加社区组织的太极拳兴趣班,跟随老师一招一式地学习,每周练习 3 - 4 次,每次 40 分钟左右;八段锦行云流水般的招式,对身体的柔韧性、协调性以及内脏功能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,可通过网络视频教程自学,每天早晨练习一遍,坚持下来,身体会愈发矫健。
散步是最为简单易行的运动,选择在清晨或傍晚,到公园、河边等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,每次 30 分钟至 1 小时,既能放松心情,又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,提升免疫力。散步时可以适当摆动双臂,加大步伐,增加运动强度,但要注意不要过于疲劳,以微微出汗为宜。
运动注意事项
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活动,活动关节、拉伸肌肉,预防运动损伤。比如先转动颈部、肩部,活动手腕、脚踝,再进行简单的弓步压腿、侧弓步压腿等动作,热身时间 5 - 10 分钟;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避免受凉,可适当进行拉伸放松,帮助身体恢复,像站立位体前屈拉伸腿部后侧和腰背肌肉,侧弓步伸展拉伸大腿内侧肌肉等,每个动作保持 15 - 30 秒。另外,秋分后日照时间减少,户外运动要注意安全,避免在光线昏暗的地方锻炼,最好穿着带有反光标识的运动服装,提高辨识度。
四、情志调节
保持心境平和
秋季草木凋零,容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,影响身心健康。此时要学会主动调节情绪,多参加社交活动,与亲朋好友相聚,分享生活趣事。可以每周组织一次家庭聚会或朋友聚餐,在欢声笑语中驱散阴霾;也可培养兴趣爱好,如绘画、书法、摄影等,寄托情感,转移注意力,让内心保持阳光、乐观。选择绘画时,可描绘秋日的美景,用色彩诠释对秋天的热爱,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。
登高望远
利用秋高气爽的好天气,外出登高望远,既能欣赏秋日美景,开阔眼界,又能舒缓心情,驱散心中阴霾,使心情豁然开朗,是秋分时节调节情志的绝佳方式。可以选择附近的山峦,约上三五好友,带上水和零食,一路攀登,途中欣赏漫山红叶、金黄稻田等秋日盛景,到达山顶后,俯瞰大地,感受秋风拂面,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。